首两句至关重要,再说一遍,它至关重要!
以普通生活小景起兴,由煮到滤,由汁到羹,娓娓入画境……动态画面质朴而生动,熟悉又亲切。兄长不知不觉中,很自然地被拉入画中。那时,人间温情在,如此美好,或许,兄弟二人曾是画中人……
天地广矣,不弃轻荑。江河永矣,不遗点滴。豆秸本同根,天地滋养,相依共长,此景相煎,情何以堪?你我兄弟,此情此景无二般。曾经手足情笃,今天何至如此地步……
曹植: 哥,你鼻涕冒泡了……
曹植七步诗成于220年秋,《世说新语》编者刘义庆生于403年,年代并不远。刘义庆,出身南朝皇族、宋武帝刘裕之侄、位极人臣、文学家、皇家图书馆馆长。
就这履历和身份,不到两百年的重大事件,刘义庆会搞不清曹植写了几句?若说刘义庆狗尾续貂,偷偷加两句,他没那么手欠。
我们熟悉的四句版出现在《三国演义》。
曹植古体可写四、六、八……十八句……唐宋之后的罗贯中改编,大概会是四或八句,诗风更靠近五言绝句,读起来更顺溜。
小结:
四句为挑衅版,六句为亲情版。当着文武百官面,你若是曹植,打算杠死曹丕,还是打动曹丕?我赌曹丕不会流泪,你会流尿。
曹植七步诗为六句,四句为改编版或简化版,四句更合后人习惯,所以广为流传。
曹丕并没打算杀曹植
我是说,曹丕不会借诗杀曹植,想杀曹植是之前,此一时彼一时。
1.曹丕不想当众被打脸
兄弟差5岁,曹丕太了解自己这位贤弟的能耐。众兄弟曾同场竞技,160余字《登台赋》,曹植一挥而就时曹丕还在咬笔杆。区区几行诗能难住曹植?天才不依常规,凡人岂可解?
曹丕稳重,思行缜密,又占据绝对主动,他想办曹植借口多的是,何必去挑战曹植最强项呢?明知这方面他弟天下无敌。曹丕会比小编笨吗?明显是没打算真杀他。
2.当众弑弟为哪般
传曹丕欲加罪于植,约见于池厅……曹丕当着文武百官,让曹植七步成诗,否则就杀兄弟给大伙看,让百官亲眼见识下他魏帝是个多没人性的玩意。这贱贱的想法挺奇怪。
时,德祖已死,植大势已去,还杀他干嘛!曹植乃天下文坛第一人,说杀就杀?
3.曹丕不想遗臭万年
220年一开春曹丞相就过世了,220年刚入冬曹丕就杀曹植,丕爷咋想的?
曹丕最怕娘亲卞氏。卞氏为曹丕和曹植生母,在230年才去世。亲娘在,曹丕不敢下手。
曹丕杀曹植,意味着先死父亲、又杀亲弟、气死亲娘。一年内,曹丕完成弑弟、逆父、逆母、逆天下之乌龙大业,万古骂名曹丕担得起吗?就只因有点旧情绪?
若说曹丕自私到疯狂,难道曹家江山也不要了吗?曹氏众兄弟本就一股脑早死,光溜了……
太多的故事湮灭了真实的曹丕。曹丕作品反应当时社会风貌,从市井到边疆,从家国到平民,哪怕一个普通妇女的小爱情。社稷所含,没有曹丕不的角落,所以人家能当老大。相比弟弟,曹丕沉稳、理性、务实,不是你我想象的那么没人性。
七步诗真相
七步诗以及背后故事最早都收录在《世说新语》。《世说》主要记录名人言谈、佚事、趣闻(小说体),并非正史,因此内容并非都靠谱。
贵族刘义庆身为皇家图书馆长,最起码对待文学当持严谨态度,何况涉及三国头牌文人。所载六句七步诗当靠谱,刘没必要作假嘛。
七步诗背后故事那就不好说了,佚事、趣闻本是小说形式,刘义庆渲染一番很正常。
背后故事,真实场景或如下:
曹丕或戏言: "子健文思天下无二,世人皆知。那就在百官面前一展身手,七步成诗,否则以欺君之罪责罚",云云。
①曹植诗成,必名震天下,荣耀老曹家
②提醒曹植和百官: 我才是魏国老大
③想必百官也知难不住曹植,料曹丕不过调侃,可显他这个哥哥大度,念顾手足情
一箭三雕,这才是曹丕真本色。彼时曹丕杀植,百害无一利。借诗文戏言敲打曹植、巩固帝位,这当然可以有,因为它太符合文人性情和官场手段了,也符合曹丕行事风格。
大家说实话,曹丕不能够比小编还蠢吧?
万一,曹植七步诗失手怎么办?
曹丕: 我没想过这问题。
【版权声明】零度号提醒您:请在浏览本网站关于《七步诗四句版和六句是什么意思 七步诗曹植全诗双版本》信息时,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。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,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邮箱:31055 30035@qq.com,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。